第6章 尧舜禅让(1 / 2)

岁月荏苒,白驹过隙,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。帝尧老了,需要有人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。选择依旧很艰难,但在儒家、墨家的人看来,最伟大的一场帝位交接拉开了序幕,成为千古传唱的一段佳话。故事的主角就是尧舜。

帝尧说“唉!各位大佬,我已经在位七十年了,你们当中哪一位能按天命行事,能够胜任接替我的职位?”

注意,前提条件是天命,而不是工作成绩,并且言辞很直接,一针见血,直指接班大事。大佬们也不傻,这玩意是掉脑袋的事,谁敢说天命在我。天命就是要大多数人拥护,有能力统揽全局,统辖大佬,一句话,大家基本上都支持才行。掂量掂量,自己没有这个能耐。况且帝尧没有指明或者推荐谁来接班,而是让大家推荐,说明在帝尧的心目中大臣当中没有一个能够担当此事的人,否则在位70年,该培养的早培养了,其他大臣也心知肚明,未雨绸缪,早早结成一个利益集体,眼下就是顺水推舟的事情。

尴尬的局面出现了。君臣上下,奋斗70年,找不到一个接班人。出现这种局面,只能有两种原因,第一种是没有独树一帜的人物出现,大家都各有千秋,实在不好选择;第二种是已经有了倾向,只不过是做铺垫。

于是纷纷答道“我们的德行卑下,天命不在,勉强接替也会玷辱帝位的。”谁愿意干谁干,反正我不干。知道自己干不了,推辞挺快的,就是没有解决问题,提出合适的人选。帝尧作为一代圣王,跟着他干活的一帮子大臣们不会都是酒囊饭袋,帝尧也不会不提前布局,早在以前推荐丹朱的时候,帝尧就已经在考虑这个关系身后大局的问题,怎么拖了这么长时间,丝毫没有进展,这与圣王的名声似乎不相称。

帝尧说“那好,既然庙堂内没有合适的人选,只要是真正贤能的人,无论是达官贵人,或者你们的至亲至友,还是被疏远和隐居的人,全都要向我举荐。”

让你们干,你们不干。没有合适的人,那么就海选吧!这也很奇怪,不是举荐贤臣,而是君主。君主的选择依靠海选,千古奇谈。海选就海选吧,帝尧和大臣们谁也没有讨论一下海选的标准、程序,谁来负责这项工作等等。选择,这个问题从来都是模棱两可的。答案很多,各有各的看法,各有各的选择。况且,真有大家都认可的人,早就发现了,怎么等到这个时候?

意料之中,情理之外。一听这话,大家居然异口同声、不约而同地对帝尧说“还真有这么一个人,在百姓中有位威望极高,是个鳏夫,名叫虞舜。”

大家都推荐一个人,可见众望所归。大臣们都是干什么吃的。既然能够异口同声,显然是早就知道,而且是大家都知道,忠贞为国,怎么不早推荐、早培养、早任命,偏偏等到君主之位没人坐的时候才冒出来。难得是居然全票通过。全票呀,太难了。一个人做事不可能所有人都满意,背后总有说你坏话的,这很正常,能够有80的人投你票就不错了。舜,在竞争君主的时候,全票通过,并且是100:0,绝对优势胜出。

推荐人才是为了接帝尧的班,这是国家大事,最大的事。大臣们不会不知道,庙堂之上,一言兴邦,一言丧邦,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,时时为国家前途着想才是,怎么在这个节骨眼上,都像失心疯,居然集体做了做媒拉纤的,关心起舜的个人生活问题来。

帝尧说“嗯,是的,我好像听说过这个人,不过他究竟怎样?”

国之大事,必须慎重对待,绝对不能所托非人。名声很好,处理事情怎么样?老好人不一定能办事,能办事肯定不是老好人。如果单纯靠人好来继位,也有可能。第一种是帝尧已经说了不算,大臣们把控了朝廷,想找一个老好人来当傀儡;第二种是这个老好人代表了大臣们的利益,已经成为了各方利益体的代言人。

大佬们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