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1章 陈大诗师话里有话!(3 / 4)

乔答摩·悉达多时,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,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,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,出家修行,寻求人生的真谛。经过多年的修炼,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,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,在天将拂晓,启明星升起的时候,大彻大悟,终成佛陀。所以,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。

可以说,就跟“十字架”来到哪里,哪里就是基督的天下一样,载种菩提树的地方就有佛家的智慧!

然后套用《大话西游》上最后菩提老祖转世的话就是“相传五百年前,这就是水帘洞,齐天大圣住的地方。自从他打死牛魔王,救回唐僧之后,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妖怪了!”

有佛法普渡的地方,人人安居乐业,安享太平盛世,岂不美哉?

读完路承允大诗师这首五律诗之后,人人都仿佛喝了一碗浓厚的“佛法心灵鸡汤”——

不要说鸡汤也是荤哈,那些条条框框纯粹是梁武帝老人家无事生非捣鼓出来的好吧!人家佛祖自己同样是“酒肉穿肠过,佛祖心中坐”!(佛祖??这和桃园三结义大家一起拜关二哥有什么区别?燃灯佛答有区别啊,在你成佛以前,老衲已经成佛了!)

看着周围一群观众深以为然、不断附和、踌躇满志的样子,陈成心想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之后,千年不衰,在岭南就更为盛行,的确有其独到的地方!

经过国人本土化之后的佛法,也的确在很多方面很符合国人的为人处世。

路承允这首诗,让陈成不得不想到摇滚歌手许巍依靠佛法从抑郁症中走出来后,变得包容、温暖,写的一首《空谷幽兰》很能表达如弘一法师在内的本土化高僧的佛法思想

如幻大千,惊鸿一瞥。

一曲终了,悲欣交集。

……

一念净心,花开遍世界。

每临绝境,峰回路又转。

但凭净信,自在出乾坤,

恰似如梦初醒,归途在眼前!

行尽天涯,静默山水间。

倾听晚风,拂柳笛声残。

踏破芒鞋,烟雨任平生——

慧行坚勇,究畅恒无极!

此等境界,佛祖先做到了,然后由他的弟子们不断传续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变得通达、超脱!

只不过……

佛法高则高矣,推行佛法对于消弭一个社会的矛盾有好处是不假。

可是不是人人都要做虔诚的佛教徒,致力于成为得道高僧,陈成就持保留看法了!

君不见,南北朝以来,过度佞佛导致的社会危机,因为僧人是不事生产的,寺院又是吞并土地的大头,人人学佛的确是清平社会,可是也会引发连锁反应,一旦有野心家借佛起事,如公元 515 年冀州沙门法庆聚众造反,非常难搞。

路承允大诗师和许巍都写到“大千”,可是这个词原本出自晋道恒的《释驳论》,他的这篇文章认为东汉初年,佛教刚刚传入,象迦叶摩腾、竺法兰等外来僧人,生活简朴,国人有出家为僧,最初也多是依靠乞食维持生活。两晋时代,僧徒的生活情况有所变化。

到了南朝、北朝,那就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。

如此才有三武一宗灭佛!

前有北魏太武帝、北周武帝灭佛,后有唐武宗、周世宗灭佛,三武一宗都不是纯粹地讨厌僧人。(拓跋焘可能是有点)

而是再让佛寺无止尽地发展下去,国家就要空心化了。

君不见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,那些钱都用来巩固国防的话,小陈我何至于丧失“皇族”之尊?

如今,只能“多少楼台烟雨中”了!

当今天子李隆基基于同样的手法,在即位之初对佛寺、僧众的进行压制,只是他的手段比较灵活,不至于像三武一宗那样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