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。李承乾和李泰(2 / 3)

贞观新贵 笑肥老猫 3435 字 2020-07-31

些腼腆,似乎因为肥胖而带来了自卑。

李泰支支吾吾道“为政之道,选贤任能便为其道;政,为法制禁令,仁德之士,教感于民,励善而正恶,乃民安……”

听着李泰的回答,罗哲也在思考,单从字面意思而言,孔子觉得用政令来治理百姓,用刑法来整顿他们,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,却没有廉耻之心;用道德引导百姓,用礼制去同化他们,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,而且有归服之心。

这在那个时代是很先进的想法了,孔子是一个很务实的人,刑法和道德毕竟是两大难题。

罗哲低头杵着下巴,毕竟这在后世也很是矛盾,而现在除了朝廷颁布的律法,还有宗族自定的族法,单以道德,也是能定人生死的。

孔颖达听完两位皇子的回答,转身向长孙皇后行礼,夸耀了一番,也勉励了一番后回身直勾勾地盯着罗哲。

这时罗哲突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,就像后世某位老师对着自己说道“罗哲啊,我又想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,你来试试呗!”

这种感觉,罗哲慢慢地移开目光,觉得宫殿的房梁很有考究的必要。

随着孔颖达的目光,两位皇子也看着罗哲。

叹了口气,罗哲说道“孔老,哲不才,连那论语都未读全,考校不能。”

孔颖达没有放过罗哲,开口道“无妨,罗郎尽可言说,对错与否,无伤大雅。”

对于罗哲的奇异,就在于他并没有熟读经典,但每每出言,似乎暗合大道,这才是孔颖达对罗哲分外关注的点。

无奈,罗哲托着下巴,看了下两位皇子,又起身向孔颖达行了一礼,道“那哲便在此献丑了。”

说完罗哲便坐到孔颖达对面,沉思片刻后道“私以为,刑与礼可为同心圆,刑在内,礼在外。”

说着,罗哲用手指比划了个同心圆,“哲不通律法,但以我之见,人皆有私欲,如那商贾,有五成之利,便可铤而走险;十成之利,便可践踏律法;倘若有三倍利润,那礼法不存。”

“哲有一问,请教孔老。”

罗哲停顿了一下,面向孔颖达。

此时孔颖达面色严肃,正襟危坐,道“请讲。”

“百姓识字者几何?”罗哲皱着眉,又添一句“此百姓包含农奴匠奴等除士人之外的大唐子民。”

说到底,唐朝还是属于奴隶制,奴仆与牲畜一等。

闻言,孔颖达双眼微眯,看着罗哲,眼前这个孩童当真不简单。

“老夫不知,但此便为吾辈之责,教化万民。”

孔颖达对此十分自信道。

“且不谈教化,哲以为百姓目不识丁,又岂能知法懂礼?既不知礼法,谈何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?”

“于刑于礼,皆为治国安邦之道,其之深广,哲不通,荀子曾言‘性者,天之就也;情者,性之质也;欲者,情之应也。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,情之所必不免也;以为可而道之,知所必出也。’”

“哲与荀子观点共通。”

荀子以“性恶论”为其理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“隆礼重法”的法治理论,是东亚古代政治文明发展的一大成果。

罗哲大学时期曾和室友因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争执了一番,由于室友站专业之利胜出。

而现在,罗哲也摆出荀子来说礼法。

孔颖达闻言皱眉,本就认为罗哲不简单,但着实没想到会是这般。

而旁边的两位皇子更是陷入沉思,毕竟他们自幼接受最优质的教育,天资聪慧可不是乱说的。

感觉到气氛有些僵持,罗哲开口道“学生信口胡诌,孔老莫要见怪。”

孔颖达面露为难,看着罗哲,道“这岂是信口胡诌,罗郎如今才几何?就已能辩驳先祖之道,老夫实为佩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