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竟马上治国不可行,而“军阀”祸国残民的暴烈,却是古今一样但文官制下,军队的战力江河日下的风险,也是极大,便如现在的大明一般。
所以他一方面在火器和操练上提升军队的战力,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对军官的控制和“教育”,最大限度的防止军阀的诞生,提升自己对地方军队的掌控
同时武举选拔的将校,不仅学识较高,一般也不会陷于地方军门世袭的痼疾之中,后续更是会作为“天子门生”“京营将校”成为他掌控天下军队的张本。
“这”礼部尚书孙慎行猛然抬头看去,此时他方才知道,自己被召进宫来的用意所在。
大明武举创制甚早,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。成化十四年,才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,以文科为例,设武科乡、会试,但弘治六年,又改武科六年一试,先策略,后弓马,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;后又改为三年一试没有定制。
万历末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改革的议论,有朝臣主张设“将材武科”,初场试武艺,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、刀、剑、戟、拳搏、击刺等法;二场试营阵、地雷、火药、战车等项;三场各就其兵法、天文、地理所熟悉者言之却未成议。
作为久经仕宦、科场的读书人,他自然知道科举一事的影响多大,若是天子将原本不成规制的武科办成定制,想必那些中举之人必是感恩戴德,天子在军中的影响剧增,这是一直寄望着天子“垂拱而治”的文臣所不愿见的。
何况作为文人,潜意识中,他也不愿看到武人“登堂入室”。
“方今西南有变,太仓库空虚,武科之事,靡费不少”半晌,孙慎行终是涩声道,说罢还看了首辅、本兵、户部侍郎一眼,似乎寄望于三人中有人“仗义执言”。
但他终究失望了,方从哲老神在在,李之藻眼观鼻鼻观心,只有王在晋欲言又止,却终是没有说话;罢了罢了,这些佞臣,靠着皇帝上位,竟然连读书人的体统都不去维护了,孙慎行心中恼恨不已。
“陛下,内帑中倒是还有些银子。”一直在旁默不作声伺候的魏忠贤,此时轻轻发声,又招呼宫人为皇帝、重臣续上茗茶,悠悠道“这会西南有事,天下人可都看着,却不可因为钱粮误了大事。”
孙慎行猛然一滞,看向那红袍的大珰,此时天子与朝臣议政,何时轮到你这阉人插嘴,不过或是想到此时正值“战时”,自己提出的谏言,又被解决了,如今“大势所趋”,终是没有再说话。
朱由校没有说话,只是微不可察地点点头。
肃穆的宫殿中,阳光漫洒进来,将青年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,旭日初升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元年九月,永宁土司叛,以鲁钦理西南军务,行武科。
——《明史·本纪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