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2章 至关重要的“第三策”(2 / 4)

汉末孤峰 冬天里的瓜 2337 字 4个月前

田峻闻言,知道这便是逐客令了,连忙上前谢恩,然后退出朝堂,回家准备了一下,带了典韦等人向辽东赶去。

……

这便是沮授所献三策中的“第三策”了,三策环环相扣,一环紧扣一环,其实也就是连环计。

三策合一,其目标只有两个:其一是让田峻回辽东,继续做辽东太守。其二是保着田晏继续做东莱太守,守着辽东与中原的这一个窗口和桥头堡。

……

不过,这第三策可不是玩虚的,而是玩真格的——此刻的辽东,是实实在在的烽火连天!

……

早在田峻到到兖州之前,田丰就根据沮授的意思,在辽东放出田峻在中原战败的假消息。

因为这个年代,从中原到辽东只能绕道松亭关(喜峰口),使得辽东到中原非常不便,消息传递非常不易,那些胡人根本不知道消息的真假。

听说中原大乱和田峻战败的消息之后,胡人们都动心了,对胡人来说,如今富足的辽东,就是嘴边的一块肥肉啊!

就在此时,黄忠又带一万人马离开了辽东,说是去中原平叛去了,留在襄平城里的守军,只剩下不到一万多人!

……

高句丽国的大王子高伊夷模向国王高伯固道:“父王,据细作传来的消息,如今中原大地叛乱四起,天下大乱,田峻在中原战败,不得不从辽东抽调兵力去中原平叛。这辽东兵力空虚啊,儿臣想请命再伐辽东!”

继续阅读

高伯玉有些迟疑道:“这……中原局势未明,万一有什么反转……”

高伊夷模道:“父王,如今辽东只剩不到一万人,哪里能有什么反转?若是让儿臣领兵五万,必可一战而取辽东。”

高伯玉想了想道:“孤再给你加三万,八万人马,速战速决,务必在中原王朝反应过来之前夺了辽东全郡,最好……是连辽西郡也一起夺了!”

高伊夷模大喜,屁颠屁颠地领着八万大军出征了。

……

高伊夷模从高句丽首都国内城(今吉林省集安市)出发,沿鸭绿江往西南,进入辽东郡境内后,一举“攻克”了西安平(今辽宁省丹东市)。

西安平其实是辽东郡的一个大县,因靠近高句丽,城池也修得特别高大坚实。但是,面对漫山遍野而来的八万高句丽军队,西安平的守军“吓得”不战而逃,连百姓也都逃得干干净净。

高伊夷模对西安平县的所谓“攻克”,其实不过是“接受”而已。

但是,正因为这样,反而更坚定了高伊夷模对辽东兵力空虚的判断。

高伊夷模在西安平休整了一天之后,挥师的北,进攻恒次县(今辽东凤城市)。

恒次县原本叫武次县,是汉武帝所立,后来,王莽改制后,将武次县改为恒次县

恒次县(今凤城市)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,是辽东郡与高句丽之间的“咽喉要地”!

在古代,从西安平(丹东)到襄平(辽阳),必须穿过号称“东北屋脊”的长白山脉,而恒次县,正是卡在这个咽喉要道之上。

高伊夷模挥师攻打恒次县时,遇到了在据城而守的鞠忠。

鞠忠领六千人马死守恒次县十余天,最后因寡不敌众,“被迫”退入本溪城。

本溪城此时隶属襄平县,也是郡治襄平城在长白山方向的最后一道屏障。

田丰可以将西平和恒次让高句丽攻占,却不能让高句丽攻占本溪城。

驻守本溪城的正是被“调走”的辽东郡的军司马黄忠。

高伊夷模看到城墙上的黄忠时,鼻子里嗅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。

“城上的可是黄将军,你……你不是应该去了中原吗?”高伊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