众人归服,更推举刘晔为新首领。但刘晔见汉室衰微,自己亦是皇室宗族,不想拥兵,与是将那些部曲都委托给庐江太守刘勋。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有很强的兵力,受到孙策的忌惮,于是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。刘勋相信孙策,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,各人都祝贺,但刘晔则不感喜悦。刘勋询问,刘晔则说“上缭虽小,城坚池深,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,则兵疲于外,而国内虚。策乘虚而袭我,则后不能独守。是将进屈于敌,退无所归。若军今出,祸今至矣。”但刘勋不听,坚持出兵。而孙策果时从后乘虚袭击刘勋,刘勋失败后,于建安四年投奔曹操,刘晔亦跟随。
刘晔建安四年才投奔的曹操,如今曹操还没有挟持汉献帝,如今自然不可能是在曹操麾下。而刘晔跟荀彧一样,都得到许劭的评价,只是有一点不同而已。许劭对荀彧的评价是“王佐之才”,而对于刘晔的评价,却是“佐世之才”。
简单来说,所谓的“王佐之才”便是表示有辅佐帝王的能力;而“佐世之才”则是辅佐一地,可为一城,一郡,或者一州,辅佐帝王就不适合了。
其实,从后来刘晔的表xiàn来看,他也确实不适合辅佐帝王。
当时,刘晔得到曹叡宠信亲近,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汉,朝臣都说不可以,但刘晔私下却对曹叡说可以;后出去和朝臣又说不可以,因为刘晔的胆识,说时都好像是真心的,曹叡和各大臣都没有怀疑。当时中领军杨暨被明帝宠信,亦敬重刘晔,他是最为反对曹叡伐蜀的大臣,刘晔与杨暨见面时亦有向他说不可攻伐的理由,杨暨于是以为刘晔一定会支持自己。到后来杨暨再和曹叡讨论攻伐蜀汉之事,杨暨恳切地进谏反对;曹叡指责他是儒生出身,不通军事,杨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对伐蜀,亦是重臣的刘晔去劝告曹叡,但曹叡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,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,但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。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曹叡,刘晔指责曹叡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su其他人,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曹叡要来攻的情报;曹叡更是感谢刘晔。后见杨暨又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,应要婉转地表达;杨暨亦感谢他。有人见到刘晔这样巧妙奉迎这两方面,甚为厌恶,于是向明帝诋毁刘晔,更建yi明帝召见刘晔时特地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来问他,如果每样他都表示同意,就表示刘晔他是揣摩上意了。后来曹叡一试,果然如此,更因此疏远刘晔。刘晔因而发狂,在太和六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,不久出任大鸿胪。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,及后死去。
任何一个天子,最反感的便是揣摩上意的大臣,在天子心中看来,他们是天之子,自己的想法怎么可能被凡人给看穿。因此,刘晔作为一个大臣,去揣摩曹叡的想法,自然是不得曹叡的喜欢,最后权利被架空,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大臣。由此可见,许劭评价刘晔有“佐世之才”也是相当正确的。
却说曹操率军来到城下,见城上遍竖旗幡,西门角上,有一“义”字白旗,心中暗喜。是日午时,城门开处,两员将引军出战前军侯成,后军高顺。操即使许褚出马,直取侯成。侯成抵敌不过,回马望城中走。许褚赶到吊桥边,高顺亦拦挡不住,都退入城中去了。数内有军人乘势混过阵来见操,说是田氏之使,呈上密信。信上说“今夜初更时分,城上鸣锣为号,便可进兵。某当献门。”曹操拨夏侯惇引军在左,曹洪引军在右,自己引夏侯渊李典乐进许褚四将,率兵入城。李典曰“主公且在城外,容某等先入城去。”操喝曰“我不自往,谁肯向前!”
遂当先领兵直入。未完待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