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世间有你元直这一号人,想来,元直此去幽州,必定能够一展所长,实现心中抱负。”
“借兄长吉言,如今天色不早了,吾还要与德操兄辞别,便不在此久留了。”
徐庶作揖行礼一番,便与庞德公辞别,往司马徽家中行去。庞德公虽然是襄阳人,但是,他却并没有住在城府之中,而是居住在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。从这里到襄阳城还需一些时间,可见庞德公隐士之心是何等的强烈。
“侄儿拜见叔父!”
当屋子里就剩庞德公和庞统之时,庞统端正的向庞德公行了一礼,正襟危坐,一丝多余的动作都没有。
庞统如今十三岁,人长得有些瘦弱。本来一个少年郎应该是五官清秀俊朗,可是,这些词跟庞统都搭不上边,对于庞统而言,只有一个丑字才能形容。当然,对于庞德公这样的隐士而言,人长得丑不丑,并不是关键,心性和品德才是最关键的。庞德公所在的庞家在荆州也是一个士族,而在庞家子弟之中,庞德公却是唯独对庞统看上眼。其他子弟想要来拜见他,连门都不让进,唯有庞统,能够聆听庞德公的教诲。
“嗯!”
不知是怎么回事,庞德公此刻看起来似乎有些心不在焉的,对于庞统的问候并没有多说什么,眼神游移,似乎在思考着什么。庞统有些不解的看着自家叔父,心中暗自猜想,庞德公此时如此表现,或许与先前的徐庶有关。
庞统的想法无疑是正确的,庞德公思虑之事,正是与徐庶有关。
庞统小时候看起来呆笨、木讷,并不是很聪明,因此,庞家中人都不是很喜欢庞统。其实,他们都不知道的是,庞统并不是笨,相反,庞统别任何人都要聪明,而且是远超常人的聪明。用一个比喻来说明,就如两个人在走象棋,普通人走象棋是走一步想一步;高手则是走一步,则想到后面的两三步;还有一种人,则是已经想到百步、千步胜利之后,下一局要怎么开始了。无疑,庞统就是这一类人。这一类人在普通人眼中,往往就是让人难以理解。正如某个伟人说的,超前一步是天才,超前一百步,那就是疯子了。庞统心思聪慧,自然明白别人的想法,但是,他却并不在意,依然静静的一个人在运转脑筋。
庞统的才智是毋庸置疑的,就连诸葛亮这样的人物,都称庞统的能力是他的十倍。当然,或许有些夸张,或许是事实。但是,只能说明一点的是,庞统的能力绝对不比诸葛亮差。其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,夺取益州的战斗中,就可以看出来,庞统的能力比诸葛亮只强不弱。因此,明显强于诸葛亮的庞统,又怎么会轻易的在刘备夺取益州成功之前丧命,还是死在一个并没有什么名气,还不算谋士,只是一个武将的张任手上?
其中,似乎存在着很大的疑点。那么,庞统的死因到底是什么呢?
三国之中,程昱、徐庶、诸葛亮、庞统四人的关系非同一般,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,还依次以才识相差“十倍”自谦。其实,他们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。只是合作较为松散、隐形,仅限于推动哲学从新法家到新儒家,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层面。
他们所谓的“十倍”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差,高人往往眼界远,能沉得住气,出道更晚,他们四人的出场顺序也正是昱、庶、亮、统;二是空间差,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强,管理范围大,所以有十里之才、百里之才、千里之才等说法,他们的初始战功也确乎如此,程昱取东阿县,徐庶取樊城,诸葛亮取荆州,庞统取西川。
但有一个问题,程昱、诸葛亮的终生成就要远大于徐庶、庞统。这又是何故呢?原来他们还存在第三方面的差异――阴阳差。前面“十倍”说的都是表面的毕业考试成绩,我们可以称之为智谋或阳谋。但在实战中还会有人违背忠孝、信义,用到权谋或者说阴谋。四人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