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二五章 战事起(十八)(2 / 5)

因此,有很多士兵是强行征召的,这些士兵自然心中会更不满,在战场之上出工不出力也就很正常了。况且,袁绍掌控冀州的时日并不长,冀州的郡国并没有完全掌控,袁绍虽然发出了招募的命令,那些郡国的太守或相国也没有太放在心上。就如安平郡崔家,他们派出协助袁常的士兵有五千人,而且还多是青壮,战力也不弱。然而,安平郡崔家响应袁绍的命令却并不是很积极,只派出了三千孱弱的士兵,看这些士兵的样子,仿佛一阵风都能吹倒,还能有什么战力?袁绍当然也知道这些郡国给自己的士卒是什么样的货色,只不过如今袁绍还没有功夫去搭理那些太守、相国,等灭了公孙瓒,袁绍再慢慢回头收拾这些人,彻底的掌控冀州。

所以,袁绍这次有十五万的大军,真正属于袁绍的兵马其实也就十万左右。剩余的将近五万的兵马,是各地太守、相国派给袁绍的。虽然他们在名义上是袁绍的下属,实际上这些士兵最终听从的还是当地太守的命令。而除了这十万左右的兵马,袁绍还有十万左右的兵马驻守在冀州境内,防止动乱或者驻守城池。因此,目前袁绍掌控的势力,大概也就二十万左右的兵力。相对而言,公孙瓒就比袁绍强一些了。

公孙瓒在范阳郡呆的时间够久,且因为公孙瓒常年与北方异族交战,声名极高。当时的幽州刺史是刘虞,然而,更多的青壮却是选择加入公孙瓒的军伍,也想着与北方异族作战,获得战功,从而升官发财。

那么有人或许会问了。袁常一个渤海郡就有八万的兵马,是否有些不属实了呢?

对于这一点,绝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。

当时中原发生了动乱。特别是董卓掌控朝廷的时候,大肆杀戮无故百姓,三辅之地的百姓都迁移到各地。冀州这个当时比较繁盛的地方,自然成为了这些迁移百姓的选择。所以,冀州的人口在天下十三州里面是可以排的进前三的。足足有将近三百多万人口,接近四百万了。冀州的郡国平均下来每个郡都有将近四十万的人口,按照比例来算。也有二十几万的男丁。除却小孩和老弱,至少也有十万的青壮。当然,渤海郡的青壮不可能全部都加入袁常的军队之中。主要的原因还是渤海郡的阅兵仪式,让百姓们都知道渤海郡强大的实力。因此,除了渤海郡当地的百姓之外,临近的郡国也有很多青壮涌入渤海郡。成为渤海郡的一名士兵。因此。袁常才会凭借一个郡的身份,却能拥有八万的兵力。这样的实力,绝对能够在冀州的郡国之中排的上号,可以说,除了袁绍之外,冀州就属袁常的实力最强。而且,论单兵素质,袁绍跟袁常相比。却还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
且回到正文,当审配下达进攻的命令之后。攻城一队这支被当成炮灰来看待的士兵,哇哇大叫着向故安城冲去。

跟袁绍不同,公孙瓒是久经战场的老将了,统军指挥自然是不在话下。

公孙瓒看着城下冀州的士兵接近城墙,脸上露出一丝冷笑。作为一名沙场老将,他又岂会看不出来这一支攻城的士兵只是炮灰部队?袁绍的大军早在两天前就已经到达故安城外十里的地方,然而,袁绍却没有立即进攻,而是驻扎在原地,下令工匠打造攻城器械,除了攻城云梯之外,投石机、冲车等大型攻城器具都有。然而,这一支攻城的士兵却仅仅带着攻城云梯,像投石机和冲车这种极其重要的攻城器械却没拿出来,显然,这一支士兵并不会用上。袁绍的想法自然很好,让炮灰去消耗故安城的守城物资,等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,再拿出投石机和冲车使用,效果自然更好。只是,公孙瓒明白了袁绍的意图之后,只是不屑的冷笑起来。想要用炮灰来消耗自己的守城物资,真是太天真,太可爱了。难道袁绍不知道,他最不缺的就是这些玩意?

“弓箭手各就各位!”

公孙瓒大声喝令一声,随后,早已经列队准备的弓箭手立即靠近城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