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六章 得与失(2 / 5)

不仅皇上和官员,就是老百姓自己,也认为如今能好好活下来。有粮食吃,有衣服穿,偶尔还能孩子们买点零嘴吃,这样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。

朱瞻基要是现在就宣传什么人人平等,男女平等,这不是在帮他们,而是在害他们。

失去了信仰,失去了规则限制下小心做人的老百姓,是最危险的。

因为无知,他们毫无顾忌,造成的破坏力更大。

所以他只能借着大明如今与南洋各国的从属关系,从南洋运粮,然后用这些粮食来补贴受灾的百姓,让他们能好好活下来。

只有活下来,才有希望。

但是现在,竟然有人对这些粮食动手,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。

朱棣盯着朱瞻基的脸看了半晌,似乎是在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实性,但是他很快就清醒了过来,知道朱瞻基绝对不会在这件事上胡说八道。

他立即就要下旨,召集百官来商议对策。

不过朱瞻基拦住了他,劝道“皇爷爷,如今朝廷刚执行新的议事制度,军政与民政分开,如今这件事涉及到內监,涉及到海军,应该由皇家直接处理,只有在涉及到山东民政官的环节,才让百官加入进来。”

赵羾摇头道“殿下,臣以为不妥。因为是內监和军队的腐败,才应该由文官审查。”

朱瞻基反驳道“你又如何保证文官不会藉此削弱內监和海军的力量?民政军政分开,这是我大明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,如今才开了一个头,岂能因为这一件案子,又重新回到原点?”

赵羾问道“殿下何苦对文臣防范如此之严苛,臣以为,大部分文臣都是能秉持公道的。”

朱瞻基看着赵羾一本正经的脸,却忍不住笑了起来,叹道“我不是不信文臣的公道,而是不相信人性。

一个刚出生的孩子,只会嗷嗷待哺,当他们懂事,就会有自我意识,学会护食,学会自己制作食物。当他们逐渐长大,在能吃饱肚子的时候,会想有衣服穿,有了衣服会想着有匹马骑,有大房子住,娶贤妻美妾。

这是源自于每个人内心的不满足,无关对错与正义,赵府尹可认同我的话?”

赵羾点了点头说道“臣认同。但是正因为如此,所以我们才需要学春秋大义,以礼义廉耻,仁义道德来约束自己。”

明初的大部分文官其实都是具有很强的道德情操的,这跟明末有着天壤之别。正因为如此,朱瞻基不怕没有文臣可用,也不怕文臣们满口仁义道德,最后来一句水太凉。

真要是那种没脸没皮的文臣,朱瞻基有的是手段对付他们,但是面对赵羾和杨荣这样的人,他必须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思想和道德,这样才能让他们服气。

他笑着说道“暂且抛开仁义道德,只谈人性。人性是永不满足的,所以需要制约,这种制约不仅仅需要你们学春秋大义来自我约束,更需要朝廷建立严密的制度来约束,这才有了各种律法。

儒与法,这是我们几千年文明史中,最北推崇,唇齿相依的两大显学,他们的互补关系是谁都不能否认的。”

杨荣和赵羾也都点了点头,认可朱瞻基的话。

朱瞻基又说道“议事法则的实施,是对如今朝廷混乱口角的一个限制,也简略地圈定了朝廷各部应该承担的责任。之所以不让文臣们加入进来,不仅仅是因为不相信文臣的公正,而是为了建立朝廷更清晰的权力与责任体系。

这一点的重要性,要远远超过这个案子的重要。因为这个案子只是一时的,能药到病除,但是一个公正的制度,影响的是今后几百年。”

赵羾这才躬身长揖道“殿下英明。”

话虽然这样说,但是他的神情难免有些抑郁,朱瞻基的这种防范,让他明确感受到他对文臣的不信任。

朱瞻基又说道“当然,随着制度的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