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但是这无疑极大的增加了,新支线客机计划的风险。”沃尔严肃的说道“我们必须重新考虑合作方案,如果五年中西飞没有说服航空公司接受你们生产的支线客机,造成的损失由谁承担?如果是正常的市场风险,要求合作伙伴共同承担尚算合理。但这种因为西飞自身原因,导致的不必要风险增加,我和bb的曼施坦因先生都无法认同。”
看到罗素被沃尔言语攻击下狼狈的样子,吴大观心底不由叹了口气。虽说是家丑不可外扬,但此时他真的很想大喊一声。
你们这些官僚,难到不给自己人添麻烦,就一定会死吗!
何文治在上飞搞的d82已经有两年时间了,上飞的技术水平如何,业内人士有目皆知。两年来陆续组装起来的d82飞机,开始的时候甚至连faa的认证都拿不到。
这是在全部来料组装的基础上,后来是何文治亲自出面,请了麦道的工程师当场对整条生产线进行了全面调整。
上飞自己不想用国产化替代一部分d82的配件?可惜,上飞就连d82的蒙皮都做不好。
何文治的思路是通过组装来掌握生产技术,可惜却忽略了大飞机制造需要的是一整个工业体系。就算复制了麦道和波音,难到能复制五千多个波音的大、中、小型供应商吗?
波音飞机上的一个零件,可以养活一个美国或者欧洲的一家小型企业。也许全世界生产某一零件的也只有两三家小企业,这些无法计数的专精型小企业,才是波音的核心竞争力。没有看到中国此时工业体系无法支撑d82的需求,没有波音对技术的投入和供应商的管理体系,盲目的以为引进能够解决生产,这是何文治最大的失误。
但问题是何文治的私心。
为了上飞和他的仕途,他可以将c75的合作拖瘦、拖死,将另一个有希望的计划搅黄。原本中国可以提前至少十年时间,就先经历一次arj21项目类似的锻炼,从头掌握一种新客机从设计到投产的整个流程。但仅仅是因为担心威胁到d82项目未来可能的市场,就把这个希望掐死在了萌芽阶段。
“沃尔先生,西飞同样也是合作方,绝不会希望出现这种事情。”吴大观站了出来,解释道“西飞是新支线客机计划的执行主力,承担的风险已经非常沉重。将更多的风险再转嫁到西飞的头上,更有可能的是让反对西飞的势力得逞,导致西飞不得不退出合作。我想我们四方合作的基础,应该是共同开发出新的支线客机。在这个目标下承担各自力所能及的责任,我们应该更加团结在一起,而不是互相算计,否则这样的心态对合作我想没有什么好处。”
吴大观的身份在那里摆着,即使是沃尔也不可能对他的发言置若罔闻。
他的意思其实很简单,就是说如果格鲁门和沃尔的目标是把事情做成,那就应该多考虑一下互相帮助,共同克服困难,不要太过于计较得失。而不是遇到问题,去冷冰冰的扣合同和规则,将一切利益得失都算的斤斤计较。这样的话如果对八十年代的国内企业和个人来说,或许是没有问题。但换成是沃尔和曼斯坦因,双方对“商业”的不同概念就产生了差异。
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,价值大约是等于付出的劳动和原材料两者之和。而对于沃尔这样的西方商业精英来说,价值则是通过稀缺性和风险等因素构成的。
也就是说,哪怕只是一个灵光一闪的好点子,不需要付出多少努力,只要它是非常“稀缺”的,那么它的价值就会非常高。同样金融业的风险巨大,因此它赚取超额利润也就是合理的,并不因它实际上并不创造价值而变得低廉。
究竟哪一种价值观更加合理,这是一个需要长久讨论的问题。但吴大观和沃尔双方的价值观差异,却是真实存在的。
“对不起,尊敬的吴。”果然,沃尔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