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这个衙门口,正是忙乱的时候。
秋收了,各地的税收都要送上来,能不忙吗?
大隋在各个郡县都建有粮仓,粮仓里堆积的是满满的粮食,这都是先皇在开皇年间置办下的家业。
为什么说大隋朝富裕?就是富裕在这些粮仓上。
各地都有仓储,都是满满当当的,但是百姓的手里,却没有太多的余粮。
也就是说,大隋的朝廷富裕,但是百姓实际上还是那么一回事儿。
正是因为这种仓储模式,导致大隋朝廷不缺少粮草,不管是三征高句丽也好,还是后来十八路反王,三十六股烟尘也好,占据了当地的粮仓,都不缺少粮食。
因此,才有传言说,大隋的粮食吃到大唐都没有吃完。
而柴昭所在的太府寺,就是管这个的,开凿运河需要粮食,上头拨调粮食的公文下来,太府寺的官员就要协同忙活。
现在运河还没有修完,粮食也没有调集完毕。
一进一出之间,又增添了不少工作。
“好,到时候,妾身陪您一起回大兴城。”李秀宁说道。
在家从父,出嫁从夫,她李秀宁是柴昭的妻子,肯定是自家丈夫去哪儿,她就到哪儿。
“对了夫君,这次庄子上的忙碌,妾身也给咱们家雇佣了不少人。”李秀宁说道:“庄子上的村子也空旷的很,那些人现在都打算在村子里安家,除却隔壁的村子之外,稍微远一点儿,也聚集了不少人,他么的户籍都已经安置下来了。”
“从哪儿找的人啊?”柴昭问道。
“都是跑到这边来的。”李秀宁说道:“运河还在修,有的人死在了修运河上,于是为了躲避官服再次去他们家里征人,干脆就举家搬迁了,但是离开了家之后,又不知道上哪儿去落脚,我想着,咱们庄子上的这些活儿,大多也都不重,就算是妇人,也能干了,就留下了一些忠厚老实的。”
“是这样啊。”柴昭叹息一声。
修运河都是沿途征发的徭役,有的一家好几口人,丈夫,甚至是儿子,都死在了云河里。
但凡是有点儿办法,谁愿意背井离乡?
这个时候的人,乡土观念可是十分重的。
这些离开家乡的人,估计是都觉得,留在当地,肯定没有活路。
要是男丁征发完了,下一步,是不是就要让妇孺上了。
柴昭不知道修运河的时候有没有妇孺去劳作。
反正现在她目睹的是,一些人逃离了那里。
这才仅仅是第二条运河而已。
不过好在,也快要完工了。
但是柴昭也知道,运河的事儿,还没有完成呢。
大运河通达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五大水系。
现在才哪儿到哪儿。
“这些刚来的,有什么困难的话,能帮就帮着点儿,但是也不能完全信任他们,慢慢看吧。”柴昭说道。
收留了他们,就算是对他们已经有了恩情,将来情况如何,也要看他们的表现怎么样了。
人品好,表现的好,那么,将来肯定能彻底的融入到庄子里面,要是表现的不好的话,柴昭也不会留他们。
有一说一,将来庄子上重要的东西,不仅仅是土豆辣椒,柴昭已经在心里计划上,明年开始再种植点儿别的了。
半个月之后,庄子上彻底闲散了下来,柴昭带着李秀宁,回到了大兴城。
住在大兴城的宅子之中,柴昭而已开始了每天去太府寺值班点卯的生活。
“柴少卿,这是今年秋后各地税收的账册,该记载的已经记载好了,接下来最麻烦的就是核对的事儿了。”太府寺的主簿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