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灿看着手中的名字,脸上到了多了一抹期待。
孔颖达其人,他是知道的。在隋末唐初,孔颖达是一个清流名士,是极有才学的人。王灿没想到,孔颖达竟是亲自来他的府上拜见。
不多时,孔颖达进入。
孔颖达早就知道王灿的威名,更听过王灿的诸多事迹。在他的内心,对于王灿早有自己的判断,只是如今看到了王灿,见到王灿的样子,也不免震惊。
王灿太年轻了。
如此的年轻,就有如此的手段,令人心惊。
孔颖达深吸口气,一下回过神来,双手合拢,躬身道“草民孔颖达,拜见国师大人。”
“坐!”
王灿吩咐一声。
“谢国师!”
孔颖达立刻就道谢,然后撩起衣袍坐下。
王灿道“孔颖达你来自孔家,应该知晓,孔醒身的死,和本官有关。莫非,你是代表孔家而来,是为了孔醒身的事情?”
“并非如此!”
孔颖达摇头就回答。
孔颖达快速道“孔醒身的事情,是他自己犯错在先。更何况,那是孔醒身和国师之间的事情,和我没有关系。我虽是孔子后人,也是孔家之人,也不赞同孔家之前的姿态。”
王灿眉头上扬,有些意外。
孔颖达倒是不一样。
王灿道“那么,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?”
孔颖达说道“国师执掌国政期间,废除苛捐杂税,免除百姓的徭役,更采取以工代赈的手段,化解了百姓的难题。可以说,大隋没有中道崩坏,都是国师的功劳。若非国师运筹帷幄,在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下,大隋早就千疮百孔了。”
“皇帝是一个有大抱负的人。”
“西巡西域,稳定疆土。”
“修筑长城,抵御外敌。”
“开掘运河,功在千秋利在当代。”
“甚至讨伐高句丽,也是为了能巩固大隋根基。”
……
“只是这些事情,每一件都不容易。而且太多的事情 一起推进,是极为危险的。尤其皇帝一力推行科举,更是触动世家根基。”
孔颖达侃侃而谈,道“诸多的事情,已经使得大隋消耗了文皇帝打下的夯实根基,反倒是让大隋日渐风雨飘摇。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,国师横空出世,力挽狂澜,国师的功劳,可谓是功莫大焉。如果没有国师,我可以肯定,大隋已经进入乱局了。”
王灿听完后,顿时笑了起来。
有些意思!
这孔颖达有见识,说话更是有意思。
事实上,还真是如此。
若非是王灿横空出世,如今的大隋,早就陷入困境。毕竟杨广坐下的太多事情,都太过于急促,而且杨广性子急切,过于求成,便忽视了地方的情况,以至于百姓的负担极大。
王灿说道“你的夸赞,本官便接受了。不过,你应该不是为了夸赞本官,便专程前来国师府的吧?”
孔颖达道“确实如此!”
王灿道“那么你来国师府,所为何事?”
孔颖达回答道“回禀国师,我之所以来国师府,是因为先前,五姓七望的各大家族主事人,一起找到了在下,希望在下出谋划策对付国师。因为国师这些年的改革,已经是触动了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。对于国师来说,这是必须要推进的,对于他们来说,命根子都被撬动了。”
王灿道“你孔颖达,也出身孔家,难道不是世家之人。你,为什么不阻止本官呢?”
孔颖达笑道“国师,我虽说出身世家。但是我读圣贤书,所希望看到的,是一个太平盛世,是万千百姓不愁吃穿,能吃饱喝足。至于世家大族的利益,不是我孔颖达考虑的。”
王灿颔首道“不错,不错!”